貿戰所累 東莞鞋廠部分訂單轉往東南亞

即時中國

發布時間: 2018/10/15 15:00

分享:

分享:

中美貿易戰持續升級,製鞋重要基地東莞的鞋企開始感到壓力,除了面對成本上升,訂單亦有所下降,部分轉往東南亞。為增強競爭力,有企業借機實現半自動化,並展開線上業務。但有內地傳媒報道,當地鞋企對未來仍有信心,認為東莞製鞋業完善,訂單終會回流。

內地「第一財經日報 」報道,美方上月宣布對2,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產品加徵10%的關稅,並威脅採取其他關稅升級措施。盡管2000億美元的商品中不包含成品鞋,但昌健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童水順表示,消息出來後,收到的訂單沒有預期多,部分轉去了孟加拉國等東南亞國家。

童水順表示,原因在於客戶的心理發生變化,「雖然這次成品鞋沒有包含在內,但未來難說。出於這種預期,客戶把一部分的訂單轉去了東南亞的工廠,這也可以理解」。

原料每噸成本增6千元

專門生產戶外功能鞋的永都鞋業的總經理徐文雄表示,該公司的訂單沒有減少,但由於中國加徵關稅的清單包含橡膠等製鞋原材料,因而成本有所上升,每噸原料一個月就要增加成本5,000到6,000元,而鞋底廠一個月要用一百多噸原料。但他稱,中國、日本、泰國都有可用的原料替代品。

面對中美貿易摩擦,東莞鞋企想盡辦法度過這段調整期。其中,昌健鞋業加快開拓內銷市場,並成立自動化改造部門,希望進一步提升效率,增強競爭力。
「我們還是很有信心的,至少生存不是問題,正好利用這次壓力先落實工業3.0,某些依賴手工的工序至少也要實現半自動化。此外,即便訂單轉往東南亞,製鞋50%至60%的原料還是要從中國運過去,(機器開動)依然能賺錢。」童順水稱。

雖然今年的訂單有所下降,但童水順對未來並不擔心。他認為,困難只是短期的,品牌商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變化,而花5至10年的時間去重新培育新的供應商顯然並不划算,所以依然會再找回東莞的企業。

拒接單價20美元以下訂單 體現東莞信心

報道提到,如今鞋廠老闆已不接單價在20美元以下的訂單,「這或許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他們的『驕傲』」。

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同樣認為,綜合成本、稅收、品質等多方考量,東莞依然是最好的選擇,他稱東莞製鞋業已形成完善、成熟、高效的供應體系,這在世界上是無法取代的存在。他指出,貿易摩擦或會讓一小部分企業日子難過,但從整個中國製鞋業進步的角度來看是好事情。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